您的当前位置: 情感障碍 > 疾病病因

心理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与睡眠模式的遗传

心理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与睡眠模式的遗传

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发现了睡眠模式、昼夜节律、双相情感障碍和特定表型之间的联系。

双相情感障碍,之前被称为躁狂抑郁症,特点是狂躁时伴随抑郁症发作。

狂躁阶段包括感觉富有创造力、竞技想法和恣意妄想。低谷时可能出现昏睡和自卑感。

根据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约2.6%左右的美国成年人在过去的12个月中经历过躁郁症。

尽管大量人群患有这种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确切原因与许多其他精神障碍疾病一样仍不清楚。然而遗传学似乎确实是个很重要的发病因素;已知躁郁症与家族遗传性有关。

睡眠和双相情感障碍

已知睡眠和昼夜节律也在躁郁症发病原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一般看来,狂躁阶段患者的睡眠很少;相反在抑郁期间,睡眠往往更为普遍。

一些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睡眠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一个因素,或者是几乎很快就会发生躁郁症的早期警告标志。

当前研究由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及洛杉矶加州大学的JosephTakahashi博士开展,深入探讨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因素及其对睡眠模式的特殊作用。

两项“双胞胎研究”已经表明,一些睡眠参数中存在一个遗传要素。例如,一个人在夜晚睡眠中具有快速眼动(REM)量和三角洲睡眠,在与其基因相似的人群中更加相似。

Takahashi博士的研究着眼于把睡眠研究中遗传学和躁郁症的昼夜节律方面放到同一个框架中。

集中调查了来自中央谷、哥斯达黎加、安蒂奥基亚和哥伦比亚的26个家庭的名成员。这组研究对象由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名没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亲属组成。

每名参与者在自己的手腕上佩戴14天的加速计。来自这些设备的数据使研究小组能够测定他们的睡眠-觉醒周期和每名参与者参加的总活动量。

Takahashi博士说:

“我们能够识别13种睡眠和活动方式,其中大部分有遗传性,与个人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有关。另外,我们能跟踪这些特征中的某些特质到达一个特殊的染色体。”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清醒的时候都是不活跃的,他们比非双相情感障碍的个体睡得晚,而且睡得长。

双相情感障碍昼夜节律差异

下面是被发现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没有此障碍患者之间,特定睡眠和昼夜表型存在的显著差异列表:

平均觉醒时间:每天得平均清醒时间长度

振幅:测量一个人的昼夜节律强度

希尔相位:一天之内活动达到顶峰的时间

日内稳定性:每天活动水平的变化程度

日内变化性:昼夜节律的碎片测量

平均活动:每天的平均活动量

相对振幅:24小时内最低活动时段与最高活动时段间的差异

睡眠期间平均睡眠发作的长度:夜间睡眠中花费在每段睡眠发作的平均时间

觉醒期间平均睡眠发作数量:白天小睡的平均长度

睡眠时间偏移:上午清醒时间

清醒平均总分钟得分:每天清醒时的平均时间

WASO:睡眠发作后觉醒的总分钟。

该研究首次将双向情感障碍病因与特定表型联系在一起。人们希望,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揭开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未来的药物干预潜在地提供新的靶点。

?









































怎样防治白癜风
白癜风的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dghc.com/jbby/718.html